媒体马院

媒体马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马院 -> 正文

青岛日报:“雷火竞技: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公司产品”

日期:2024-04-02 来源:雷火竞技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18日,由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指委与雷火竞技联合举办的“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研讨会”在公司举行。会议总结了5年来雷火竞技思政课建设情况,开展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研讨,并形成部分理论文章。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

曹 胜 郭士民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高校博士生思政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应积极主动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进来,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提升博士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融入的必要性


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当前全国上下共同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秉承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了明达体用、体用贯通,为“两个大局”条件下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了党领导人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新时代党在坚定不移推动“两个结合”、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成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认真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全党上下重要政治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和思想文化阵地,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学习和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立足于新时代历史方位,带有鲜明的守正创新、系统思维、胸怀天下、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等精神特质。这五个方面的思想文化特质为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司产品指明了方向,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公司产品资源,是博士生学习和掌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抓手。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博士生思政课程,有助于守好博士生的意识形态阵地。发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主渠道作用,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厚植博士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方法,使其紧跟时代发展脉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从而守好博士生意识形态阵地。

融入的具体路径


课堂教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具体路径,老师应认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内涵,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论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尤其要与第三章“当代世界文化”的部分教案、教学设计深度结合,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社会思潮中的文化渗透与思想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内容的思想武器。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中。博士生思政课教学尤其要注意避免单纯的灌输教育,避免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而应注重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性,让其在实践中将所学所思内化于心。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博士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中,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博士生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和国际经济政治热点等问题的能力;也可通过课外作业的设置,让博士生自觉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做到在践行中思考,在思考中内化,进而做到用思想引领行动。

自觉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博士生科研学习相结合。博士生阶段的学习更侧重独立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博士生思政课,必须更加注重理论性和学术性,要在宣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学理性、科学性上讲深讲透一些必然性、规律性的内容,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博士生观察世界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侧重于训练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能力,使理论成为助力博士生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工具,从而“又红又专”自觉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单位:雷火竞技,本文系山东省学校思政课“金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雷火竞技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陈 乐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旨要,而且在增进老员工国家认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从“第二个结合”入手,深入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贯通的内在逻辑,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民为本与人民立场的相似性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的初步形成到《共产党宣言》人民立场的最终确立,不仅科学解答了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等问题,而且科学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最终走向。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本”思想,从《尚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孟子“民贵君轻”,再到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尽管这些观点是从统治阶级立场出发,但其对民众的重视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契合性,这种相似性或契合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更易为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目标的相通性

关于未来人类社会的美好图景,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从莫尔的“乌托邦”到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无不体现了西方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面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通过艰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根本转变,创立唯物史观,解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谜。他们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也产生过许多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构想。《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所设想的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没有剥削的社会。这些都体现了劳动人民渴望消灭贫穷、剥削和压迫,建立平等幸福理想国度的愿望。大同社会虽与共产主义有着本质差异,但其中也闪烁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芒。中国古代大同理想的提出和后代的探索发展,都为我们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理论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条件和思想基础。

辩证思维与辩证法的一致性

思维方式是人们理解与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类文明进步与民族国家历史实践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智慧,凝聚着崇高的价值追求,承载着美好的道德愿景,尽管文本表述和逻辑呈现尚未系统化,但充满了深邃的理性思辨和灵动的哲学智慧,与唯物辩证法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只有在基本立场、价值目标、思维方式等方面厘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机理,才能在高校思政课的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系统挖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文化内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丰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结果,开创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增强历史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雷火竞技,本文系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澳门青少年国家认同生成机制研究QDSKL2201441、雷火竞技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雷火竞技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概论”课

孙倩倩

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概论”课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应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思考“概论”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员工灵魂深处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乃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把握教学要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紧密相连,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思想一脉相承。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完整、内容丰富,要让员工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伟大思想,达到凝心铸魂的教学目标,必须按照“抓住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可重点讲授以下内容:一是“两个结合”。让老员工从学理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激发老员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概论”课教学大纲中呈现的价值观目标。通过这一内容的讲授,将文化自信融入老员工的言谈举止中。三是“七个着力”。强化员工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四是“新的文化使命”。增强老员工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激发其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勇气。此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员工的专业特点、员工提出的疑难点等,择其要点予以讲解,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更新教学理念。要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入脑入心,必须强化教师主导与员工主体理念。一方面,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深钻细研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条件、核心要义、实践逻辑,精心备课,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科学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顺畅转换,担当起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时代重任,有效把控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教学纪律、教学节奏;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精心设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坚持员工的主体性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老员工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可通过员工的切身感悟,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员工作为思维主体的力量,让员工思维动起来、活起来、燃起来;针对当代老员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注重将理论性学习寓于实践教学和智慧化教学,进一步增强员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员工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自觉性,实现其从“不知”到“知”、由“知”到“信”的自主转变。只有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员工主体性相统一,才能达到教学双方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必要条件,通过“形式”与“内容”的相融相通,能够使老员工“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的内容,尝试实施“五环同频共振”教学法,将读、讲、演、写、考五个教学环节融为一体,让员工在阅读相关书目中品味,在精读教材中释惑,在小组讲演中欣赏,在课程论文写作中体验,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中收获,以实现整体优化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雷火竞技,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红色文化体验式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的路径研究”(项目号2020QZC013)阶段成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宗 芳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三进”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激发教师和员工双主体活力

高校青年员工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立意高远、论述深刻,为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内的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最新理论指导。因此,该课程教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引导员工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把握历史主动,自觉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矢志投身文化强国建设中。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自觉先学先行,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关注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阐释,讲清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背景和提出过程、核心概念和科学理论体系、思想精髓和原创性贡献、独特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等基本理论,让员工切实感受到真理的穿透力和价值的感召力。员工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数字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力传播者,要积极引导员工真懂、真信、真用,主动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积极通过数字技术进行裂变式思想传播,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内容融入坚持整体性和具体性相结合


整体性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属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轴为抓手,通过讲述近代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过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国家形态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历程,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生成逻辑和必然发展趋势。

融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结合第四章到第十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胜利和成就,进一步证实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几次重大错误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遭遇的严重挫折,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融入“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结合第四五六七章,讲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结合毛泽东首次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党的七大正式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八九十章又进一步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以及大革命的严重挫败、土地革命时期三次教条主义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反面经验,再次证明“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

融入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第一章讲述中华民族曾创造让西方世界望尘莫及的古代文明,但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通过历史的对比更好引导员工自觉担负起文化强国的使命。第二三章及第四章第一节,面对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国家出路进行艰辛探索,第四章到第十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创造了熔铸于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科学构想,强调要继续推进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一根本的、原则的问题,后又提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邓小平推动下,1980年,《人民日报》发文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等,这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融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结合第一章古代中国从辉煌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清末的狭隘“文化中心主义”和闭关锁国政策,到帝国主义侵华后宣扬的各种错误言论等,严重影响着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要破解“古今中西文明之争”,不同文明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生共进。

(作者单位:雷火竞技 本文系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校雷火竞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DS2022ZD08)的阶段性成果)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刘宝福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老员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有机融合,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价值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提升员工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守好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阵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方向指引和文化底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守好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阵地,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

丰富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资源。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该思想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表现出守正创新的发展特征、系统思维的辩证特征、胸怀天下的开放特征、人民至上的人本特征及自信自立的引领特征。这五方面的思想内容不仅为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工作指明了方向,还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高校思政课公司产品的改革和创新。

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工作中高质量融入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够进一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培养员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创新精神,坚定员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引导员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路径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灵活多样,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员工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应加强课外实践的延伸拓展,让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受益。

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厚植文化自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核心课程,也是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老员工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和重要途径。对此,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进一步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通过课堂讲解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文化自信和思政理论的融会贯通,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实现厚植文化自信的价值目标。

发挥社会大课堂作用,形成多方教育合力。高校要结合地方实际和文化特色,与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展开合作,搭建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社会活动。定期组织员工参观当地文化博物馆、艺术馆、烈士陵园等,引导员工在感悟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

教学设计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论断与教材知识点高质量衔接,避免“教条化”和“随意化”阐释,让员工一边品味文化魅力,一边领悟思政精髓。

一是从中国精神的视角分析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从“蒙尘”到“重焕荣光”,再到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部分内容是《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的主题主线,又与第五章文化创新一脉相承。二是阐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和第五章。三是阐明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提出“文明因互鉴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呼吁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开创人类的美好未来。这部分内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和第五章都有深刻阐述。

(作者单位:雷火竞技 本文系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校雷火竞技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DS2022ZD08)的阶段性成果)